在自然災害中,我們要怎么面對自然,未來又該如何去振興發展?
9月6日,救援人員在搶修瀘定縣城與磨西鎮之間的公路。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通往震中公路多處阻斷,當地組織隊伍全力開展搶通保通。 新華社 圖
10月1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應急管理部獲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干旱、風雹、地震和地質災害為主,臺風、低溫冷凍和雪災、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07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525人,緊急轉移安置233.5萬人次;倒塌房屋3.4萬間,不同程度損壞53.1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161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095.9億元。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10%、30%、71%、29%。
尤其是長江流域發生嚴重伏秋連旱,影響范圍廣、造成損失重。前三季度,受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大和拉尼娜現象等影響,我國平均氣溫偏高,中東部地區夏季出現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造成較為嚴重干旱災害。今年以來,相繼發生年初珠江流域冬春連旱、4月至6月中旬黃淮海和西北地區春夏旱、長江流域罕見伏秋連旱。當前,長江中下游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旱情仍在持續。特別是7月份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少,干旱快速發展。極端高溫干旱對相關地區農業生產、人畜飲水、生態環境等造成嚴重影響。8月份旱情峰值時,全國共有449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284千公頃。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干旱災害受災人次、因旱需生活救助人次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上升56%、62%和72%。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區中強地震偏多,四川發生三次6級以上地震。據介紹,前三季度,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4級以上地震78次,其中4.0–4.9級58次,5.0–5.9級15次,6.0–6.9級以上5次。5級以上地震次數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有所增強。中強地震空間分布相對集中,我國大陸發生的20次5級以上地震中,6次位于四川、7次位于青海。其中,1月8日青海門源6.9級地震是前三季度震級最高的地震,造成17.1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2.5億元。四川省相繼發生6月1日蘆山6.1級地震、6月10日馬爾康6.0級震群地震、9月5日瀘定6.8級地震等強震。其中,四川瀘定6.8級地震震級高、破壞力強、次生災害多,造成54.8萬人受災,97人死亡、20人失聯,災區居民住房及電力、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此外,云南、新疆等地中小地震也造成一定損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