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30年后醫生會失業。我比較認同這個預測。

在《這就是2050年的中國(暢想)》一文中,我預測,到2050年,“人均壽命達到96歲,癌癥、艾滋病等已經完全攻克,納米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自動醫療倉被裝備在每個社區,可以治療90%的疾病”,這個跟馬總的想法是吻合的。未來智能醫療裝備、機器人會替代大部分醫生的職能。

醫生

要理解為什么醫生會被機器替代,我們需要對醫生職業的職能重新梳理下。

一、醫生的職能理論上可以被替代。

百度百科對于醫生職業定義

上圖是百度百科針對醫生職業的定義,大家想想,哪個職能是智能機器人無法替代的?目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已經朝著智能感知、自主領域在演進,阿法狗打敗圍棋冠軍,無人駕駛已經在路上。機器人的學習、感知、決策、操作未來會比人類更加精準。

二、醫院醫生判斷病癥已經非常依賴儀器設備,你發現了嗎?你去看醫生,除了簡單的問幾句癥狀,隨后開單不是抽血、B超、X光、核磁嗎?拿到機器檢查結果開始出診斷意見,不是嗎?隨著智慧病房、智慧病床、智慧醫療的不斷進化,未來更高級的智能醫療機器人會替代醫生望聞問切的智能,并快速診斷。

三、醫療機器人具有天然的優勢。①醫生問診無非也是收集數據,大腦對數據分析后得出結論。機器人數據收集、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的能力會比人差嗎?相比而言,機器人收集的數據更多,云計算更快,大量數據分析的結果更精準,機器人需要去翻病歷嗎?②機器人做手術優勢就更明顯了,手術醫生操刀誤差至少是毫米級吧?機器人會不會達到微米級?而且最重要的是機器人不會疲勞,手術室醫生很累的,疲勞有可能誤操作,你知道嗎?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加持國家對智慧醫療產業的高度重視,未來“智能”機器人替代“人工”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問題。當然針對醫療機器人,我提兩點期盼:

一、護士一定不要用機器人替代。畢竟和護士姐姐聊聊天心情會好,對病情有幫助。面對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算怎么回事?除非是像下圖一樣的機器人。

二、醫療決策一定要由人來做。智能機器人一定要定義為醫療輔助,畢竟機器人沒有溫度,程序算法沒有絕對的安全。

自2023年開始,醫療機器人企業不斷涌現,醫療機器人已經成為行業投資風口。2023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機器人融資數量中,醫療機器人最多、金額達到35.1億。

智慧醫療的終極發展趨勢是:機器人代替人。這個,你想到了嗎?

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