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有多重要?高質量的發展有什么特點?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
10月17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劉元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二十大報告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二十大報告也對這一時期的主要目標做了部署和細化。
劉元春表示,二十大報告中有很多戰略舉措的創新,比如,把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作為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實踐創新的一個核心原則,認定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些都使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落腳點更加明確。二十大報告重申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一基本原則,有力回應了一些理論上的“噪音”。二十大報告還進一步聚焦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短板,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些都是報告中值得重點關注的內容。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脈相承,又有理論飛躍
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何謂“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進一步解釋道: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劉元春對澎湃新聞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現代化理論也在不斷發展。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在新發展階段這一特殊時期所提出的核心概念。
劉元春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有很重要的理論飛躍,其理論內涵更加豐富。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發展的方向和政治動員的口號,而是已經進入了操作層面,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行動綱領。對此,二十大報告從五大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界定,又從12個方面對未來如何開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行了部署。
新發展格局指引“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
二十大報告不僅闡述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同時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的發展方向。其中關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論述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對此,劉元春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向高質量發展,我國進行了一系列布局和改革,包括對國內大市場進行全面梳理、調整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的戰略關系等等。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23年的31.8%,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從峰值時期接近8%下降到目前接近1%。與此同時,我國構建起了國內大市場,并出臺了大量配套政策,在改善營商環境、擴大消費規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劉元春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完成了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為牽引的理論構建、思想創新和戰略部署。“十四五”規劃以新發展格局為指引進行謀篇布局,科技自立自強、制造強國、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都是圍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進行部署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