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要多久才能實現?現階段要怎么消除貧富差距?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分配制度上,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二十大報告重申共同富裕和完善與之相關的收入分配制度,無疑提振了市場預期。在當前如何理解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又面臨哪些實踐挑戰?
近期,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在京舉辦《共同富裕與人的發展:中國的邏輯與選擇》新書發布暨“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理論與實踐挑戰”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認為,當務之急是澄清對共同富裕的各種誤讀。第一個誤讀,是有人把促進共同富裕單純理解為分好蛋糕,強調在“分”的方面下功夫。
高培勇表示,“共同富裕”這四個字是可以拆分的,一個是共同,一個是富裕。講“共同”的時候,說的是公平問題,即如何分好蛋糕;講“富裕”的時候,說的是效率問題,即如何做大蛋糕。所以,即便就“共同富裕”這四個字而言,也必須把它理解為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統一,不能僅局限于“分好蛋糕”這一個方面。進一步講,做大與分好亦存在一個因果關系。當前,我們需要強調做大是前提,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共同富裕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離開發展或脫離富裕這個基礎,都談不上共同富裕。
第二個誤讀,是有人把共同富裕理解為平均主義,關注已有的發展成果如何加以平均。公平和平等不是一回事,平等是一種狀態的描述,而公平附加了價值判斷,包括了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等方面,不能只講結果公平而忽略了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就當前的中國現狀而言,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較之于結果公平更為重要,不能因為強調結果公平而置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于不顧。我們在這一點上有過歷史教訓。比如,曾經追求絕對平均主義,甚至有過類似的實踐。雖然在短期內縮小了貧富差距,但長期來看,必然傷及人們的積極性,傷及經濟發展,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最終不但未能實現共同富裕,反而帶來共同貧窮的結果。
第三個需要澄清的是共同富裕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在今天的中國談論任何事情,包括共同富裕,都不能脫離市場經濟。講到市場經濟,自然要提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有三個層次,包括所有制、分配方式與市場經濟。因此,從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角度去理解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就必須強調所有關于共同富裕的實踐,包括理論探索都必須以市場經濟為底色,并植根于市場經濟的土壤。
第四個需要澄清,促進共同富裕不單純是分配問題,甚至不單純是經濟問題。如果將當前的促進共同富裕局限于經濟問題,那么,它與政治、社會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就會被忽略。因此,必須把它放到全局的立場并作為一個全局性問題加以定位,才能展開更有價值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實現共同富裕是世界的愿景,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談到,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不能把它看作馬上可以做成的事,但也要看到促進共同富裕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目前,中國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能力差距以及公共服務差距都較大,明顯妨礙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劉尚希認為,從實踐來看,促進共同富裕也面臨諸多挑戰。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與此同時,我們又面臨未富先老,未富快老等問題。特別在全球陷入極度不確定性的狀態下,這種演化給中國帶來了嚴峻挑戰。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構建中國發展的確定性,仍是我們當前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