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周期之下,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觸,過去經常有同學會問我,怎么樣把企業規模做大,更快地賺到錢?

但是,現在遇到的同學都在問,有什么辦法能讓企業經營得更加穩健,活得更久?

這種壓力來自于周期下的環境變化,一方面中國經濟過去動輒兩位數的高增長開始放緩,在供給過剩的情況下,政策正在從“數量發展”趨向為“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疫情催生了線上經濟,也給實體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老百姓和采購商控制著自己的支出,投資人也把目光從那些高增長的企業,轉向經營穩定,能夠持續盈利的企業。

所以,對很多企業來說,從過去“長得快,規模大”到今天“活得久,穩得住”,必須要有計劃地轉型,要自己給自己動手術,而不是等著被市場淘汰掉。

那么,我們該怎么轉呢?

在前兩期的單仁行,我給大家總結我們在經濟周期下的一些變革、措施。

我把這一次危機當作是企業進行系統調整的最佳時機,對集團內部動手術,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重組融合了新的“單仁牛商”,成為視播時代下全域營銷的整合服務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我盡力減少固定成本的開支,但我沒有減少在營銷端的投入。

在9-10月份,我們新招聘了近百位業務精英,集合在長沙基地進行培訓,統一思想,提升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

在互聯網廣告投放上,我們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別是短視頻直播這些新營銷媒體,同時,也并沒有放棄過去在PC端、搜索、問答、官網上的布局,貫徹我們全域營銷的思路。

為什么我會這么做?

原因有三點:

第一、企業跟人一樣,依賴于習慣,具有著慣性和從眾思維。

在市場好的時候,大家是你追我趕,看到對手賺錢比自己虧錢還難受,不計代價地要增長,看營收,沒人舍得停下來。

現在市場不景氣了,特別當大企業喊著寒冬來了,大家又特別恐懼地縮回去,縮減一切開支,裁業務,裁團隊,呆在原地一動不動,把“控制成本”當成度過寒冬的唯一方法。

“控制成本”的想法是好的,但問題是在今天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不增加任何絕對投資,企業是不可能有很高的產出。

就算你想蒙個大獎,你起碼也要先買一注彩票吧?

我一直強調,企業在經濟蕭條期,一定不要放松營銷,不要放松那些可以快速增加公司業務的營銷投入,特別是在互聯網上的營銷投入,而且一定不要把思維局限在有限的場景里,PC搜索、官網、信息流、短視頻、直播這一系列全域營銷都不要放松。

我們很多學員,包括我們自己,在所有基礎條件,產品、服務、人力、租金不變的前提下,一塊錢的互聯網廣告投入,就可以在30-60天當中帶來7倍甚至10倍的營收回流,一場直播就有機會帶來幾十萬的訂單,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所以,越是到了這個時候,公司經營層一定要咬緊牙關,在不增加更多的生產設備,不增加更多的新品研發費用,不增加生產工藝的前提下,堅持在營銷上投入,哪怕是砍掉別的開支,也一定要確保營銷方面的投入,通過互聯網的全域營銷,用低成本拓寬市場廣度和深度滲透,也就是經費最小化,回報最大化。

第二、順應用戶的習慣做出改變。

疫情是怎么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催生了線上經濟的發展?

我們用數據來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今年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560億,同比增長0.5%,全國網上零售額84295億元,同比增長3.7%,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2414億,增長5.8%。

這還只是零售端的統計。

如果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3)》顯示,2023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2.3萬億,同比增長19.6%,其中商品類交易額31.3萬億,服務類交易是11萬億;C端零售是13.09萬億,B端有29.21萬億。

從數據上來說,整個電子商務都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用戶習慣上來說,越來多的采購商、普通消費者不是只把互聯網當作娛樂消遣的方式,而是當作了搜索信息、展示產品、購買交易等等的主要渠道。

特別是隨著短視頻直播的興起,視頻能傳遞信息更廣,也更直觀,同樣也可以移植到我們的官網,各類平臺的介紹和轉化當中,通過全域營銷,更好的觸達用戶,跟他們持續溝通,讓他們產生信任,給企業帶來成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