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的共識是,城市更新如同城市這一有機生命體的新陳代謝過程,目的是要再生,重新獲得生命,使生命能夠得到擴展和提升,而不僅僅是用更新的手段使其煥然一新。它的對象是歷史建成環境,是實體空間和文化空間的融合。

如何看待歷史、看待時間,這是決定一個城市更新項目價值的更高級的維度。也正因為這樣一種難得的命題,促成了一場罕見的大師對話。11月1日,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上海現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長俞斯佳、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章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王偉強、上海申迪(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錦屏、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陶天海等學界、商界知名人士齊聚橫沔,共同解讀當代城市更新下的橫沔模式。

橫沔,不同于過往任何一次城市更新,它代表著本土水鄉生活的全面復興,代表著有別于以往古村鎮商旅化的另一種表達。它從歷史中走來,又即將成為超越時代的存在。

文化復興,穿越時光的水鄉生活

大國崛起必然伴隨著本土文化的覺醒,在建筑上,多年前大行其道的法式外立面、羅馬柱,正被替換成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在生活方式上,流水潺潺,坊巷曲折,傾心的是兒時記憶中的場景。

所以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如當初武陵人覓得的桃源一樣,它的珍貴,不僅在于桃花、村舍和水川,更在于那份悠然自得。目前很多古村鎮的城市更新美則美矣,卻更適合旅游而非生活,始終少了當初的靜謐和天然,這種缺位是遺憾的。

橫沔,低調了上千年,這一次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入人們視野。這里曾經水路縱橫、貿易繁榮,成為川沙、南匯的重要商品集散地。2005年被列入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從此奠定了優質江南水鄉的底色。在新一輪的城市更新中,占地約60萬平方米的橫沔被提上日程,開啟了以東方文化為主導的嶄新未來。

在規劃的暢想中,橫沔不是塑料感十足的人造小鎮,而是極力保護著一磚一瓦,進行分類標記,經由清洗、修繕,再以對待文物的方式修舊如舊、一一復原;同時它又是“向史而新的”,用現代建筑語言表現建筑在歷史中的延續性,展現時代特征,滿足當代生活需求。它不是文本里的下一個“某某”,這里東方水鄉的風韻是原生的、實存的、無需想像的;它追求“慢、靜、雅”,杜絕喧鬧擁擠,留存三港四街六橋的原始形制和煙火氣息又融合了現代生活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