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識與框架(怎么理解這些)
信息、知識與框架
不久前有幸接觸到了又一本堪稱框架型書—《如何閱讀一本書》,至此,能說得上框架的包括—總述: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心理:少有人走的路,價值:格雷厄姆和馬斯克各一本,觀念:實力、運氣與成功。之所以把《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類工具型圖書放入框架,是因為它所闡釋的理念和自己之前認識到的十分相似—人從外界只能接收到信息,其中90%是為了打發無聊而接收的無效信息,在信息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能運用到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便產生了知識,各領域知識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框架,也就是芒格所說的格柵思維。閱讀也是一般,粗泛的閱讀只能接收信息,這其中90%的信息一段時間后便會遺忘,9%的信息能儲存在記憶中,但也許一輩子都用不上,頂多1%的信息能夠在你遇到特定事件時帶來一些幫助,泛讀之上是分析閱讀,能夠理解作者,能和作者做朋友,向他提問題并找到答案,還能運用到實際,再之上是主題閱讀,把所接收的知識歸類整理,找到相同與不同,并作以比較。其他諸如影視、生活、經驗也是一般道理。
至此,幾乎推翻了之前所讀的任何書,因為囫圇吞棗,因為記不住,因為運用得少…分析閱讀都做不到,更不用說主題閱讀了。目前認為,如果人生有所謂公式的話,運氣這個函數是離散值,就像正態函數一般,位于頂端和低位的人都極少,大多數人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動,而且在不同階段,運氣值也是上下波動的。所以,雖然我認為成功中運氣所占的比例超乎尋常的大,但因為它是人為不可控因素,所以在公式中是可以完全忽略掉波動的,取平均值即可。再者是智商,天資是遺傳因素,為定值;情商、逆商等是后天因素,可以通過努力、正確方法等獲取。再然后是知識,之前一直以為只要夠努力,是可以彌補智商因素的,但卻完全忽略掉了方法,現在回想,除了增加可笑的過度自信,增加了可供扯淡的談資外,能自由運用的難以置信的少…即,知識是智商、努力和方法綜合作用的結果。
如果說知識之上還應有所追求的話,我想應該是框架了。3。專業學者們追求深度,舊時代定義下的哲學家們追求廣度。前者不解釋,隨便拉一個搞科研的學者就是,后者比較知名有伽利略、達芬奇、富蘭克林、萊布尼茨、芒格等,他們往往掌握著數十種學科的知識,且在其中兩三個領域有著極高的造詣。孰優孰劣,很難有有定論。只是如芒格所言,現代知識人為劃分割裂地太嚴重,導致學科與學科之前缺少橋梁,而事實上,很多學科之間是有聯系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方法上,更體現在深層次的一些原理上。所以芒格常常嘲諷前者是“手里拿著錘子,把世界上所有問題都看成釘子”的人,總是拿自己體系中的知識去解決一切事。(這句話適用于所有人,所謂的“人總是傾向于選擇相信他所見的那個世界”,便是如此了…)所以我想,框架和格柵思維可能并非絕對正確,只是它們很有趣,掌握他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了解世界一點點,那就足夠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