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正式出爐的2023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3)》顯示,2023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換句話說,每四個孩子中就可能有一個正在遭受抑郁的折磨。以抑郁問題為首的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呈現出肉眼可見的低齡化、普遍化趨勢。

學業壓力、親子關系等復雜的因素交織了現實的旋渦,吞吐著青少年的成長煩惱與憂愁。

虛擬的網絡平臺成長至今,已然超越了純娛樂功能,成為青少年社交、學習、成長的重要空間。網絡資源的豐富、網絡平臺的社群化和匿名性讓年輕人找到了傾吐現實煩惱的“樹洞”。在這里,他們可以暫時拋開現實生活中的面具,主動傾訴、尋求幫助。

如何讓互聯網成為孩子們的渡舟,及時回應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溫柔地打撈起他們的負面情緒?如何合理地運用網絡平臺特性,引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這是這個網絡時代下亟待思考和討論的課題。

就此,2023年10月19日,半月談雜志社在京舉辦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網絡保護與引導”研討會。會上,半月談雜志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丁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宋玉榮,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體育與衛生教育處副處長、二級調研員樊澤民針對本次會議主題作了致辭。同時會議還特邀教育界專家、醫療界專家、媒體、學生家長和B站心理up主,共同探討當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與網絡平臺的作用。旨在通過多方的對話和討論,讓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現狀能夠得到正視與傳播,使互聯網平臺能夠成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導力。

半月談雜志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 丁玫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副部長 宋玉榮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副部長 宋玉榮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體育與衛生教育處副處長、二級調研員 樊澤民

正處花季的孩子們,究竟都在想些什么?

這是許多家長、老師的困惑。被稱作“知心姐姐”的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教育執行總監祝薇在會上談到,在一次調查中,孩子們表示,“最擔心的事就是考試成績差,被老師請家長;第二件事是學習失去了興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涉及到同伴關系;第四件事則是與親子關系有關。”

可見,學業壓力、發展問題和校園、家庭矛盾成為困擾未成年人的首要問題。

青少年們正經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3)》顯示,超過八成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長未達標。窺一斑而知全豹,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和過于單一的成長評價體系讓過度競爭的賽道從童年起就鋪就,睡眠時間不足不過是孩子陷入升學壓力的“果”。與會專家引述的孩子的一句話:“我的生活沒有縫,我是一個裝知識的瓶子,我是一個學習的機器。”正是他們求救的信號。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蘇彥捷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心理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網絡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雷靂

另一方面,來自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彥捷,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心理學博士生導師雷靂等高校的與會心理學專家也提示,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是與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緊密相關的,有其特點和規律。雷靂表示,青少年的厭學、叛逆等行為背后都隱含著當下發展階段未被滿足的發展需求。例如奇裝異服、說臟話等出格動作反映了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需求,而加入幫會等越軌行為則與親密感、同伴關系的建立有關。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將8歲、14歲和18歲作為未成年人心理成長與發展的重要節點,指出不同階段的青少年有其成長的不同特點、需求和煩惱。

此外,人際關系成為了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集中痛點。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的重要支持來源。因此,缺少與父母溝通的時間、遭受家人的打擊甚至暴力、被同學孤立、經歷校園暴力等事件都讓青少年缺乏支持感,“感覺無助又沒有安全感。”

網絡成為了年輕人們的“樹洞”

然而,隨著互聯網平臺的成長,微光似乎在點亮少年們心中的陰霾。網絡成為了年輕人們的“樹洞”,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被表達的負面情緒,反而更容易在這里說出來。

嗶哩嗶哩UP主 “雪穎進化論”

與會的B站up主“雪穎進化論”表示,她作為科普心理學相關知識的自媒體工作者,也常常扮演“樹洞”的角色,傾聽了超過5000條青少年的煩惱。“樹洞”的傾聽、幫助,與專業而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內容傳播,對于孤獨的未成年人而言有著莫大的支持價值。

嗶哩嗶哩客服部資深經理 宮旭強

作為平臺方的B站也關注到了網絡平臺在未成年人心理疏導與危機干預當中扮演的角色。缺乏現實世界溝通對象的未成年人,往往會轉而信任平臺與客服。2023年上線的“能量加油站”正是通過在線窗口的情感交互和危機事件的心理干預這兩種服務模式,為未成年人提供了發泄、安撫負面情緒的渠道。

2023年,我國未成年人的網民規模達到1.83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4.9%。網絡時代已然全面到來,而1990-2009年間出生的“Z世代”正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因此,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網絡、同伴的影響甚至蓋過了父母、老師的作用。誠然,互聯網的發展對于未成年人成長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環境紛繁復雜,家長往往會擔心孩子“受害、受騙、受到不良影響”,甚至產生網癮;但另一方面,網絡也讓未成年人能夠更早、更便捷地學習、成長,心智更加成熟。

對此,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郗杰英總結為“順勢而為,趨利避害”,科技本身是中立的,但要使科技向善,就要讓算法的發展和運用有利于網民。

那么,作為網絡平臺,如何能夠回應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成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導力?

首先,平臺應該滿足未成年人傾聽、尊重和陪伴的需求。無論是善解人意的“樹洞”up主,“能量加油站”里暖心的客服小哥哥小姐姐,還是網絡社群當中即使遠隔萬里,卻有著相同經歷、相同愛好的同齡人,都能為未成年人創造溫暖的傾訴和陪伴空間。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蘆詠莉

其次,平臺上的內容與內容創作者往往是青少年成長的榜樣。蘆詠莉校長表示,在網絡時代孩子特別需要榜樣,追星行為往往正是反映孩子對榜樣的需求,榜樣所傳遞的內容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模式和選擇。因此,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指出,網絡平臺在內容輸出與管理上有其社會責任,與其用未成年保護模式作出限制性規定,不如用正向、優秀的內容主動吸引、影響未成年人。

最后,網絡平臺應要加強和醫學界、心理學界共同合作。網絡平臺有其無可比擬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毅認為,我國心理健康最大的障礙就是社會對心理問題的認知不足。如果能夠及時就醫干預,諸如成都49中的青少年自殺悲劇很可能不會發生。因此,平臺應該從其本身助力科普內容的生產創作,鼓勵和吸引專家、權威科普工作者在網絡上傳播實用、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也提示,作為一個青少年聚集的社群,平臺實際上留存有許多鮮活的心理健康數據和案例。因此,平臺也應該關注如何采集、利用這部分數據,為心理醫學的研究和實踐服務。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宋玉榮,半月談雜志社副總編輯丁玫,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合影

為此,半月談與嗶哩嗶哩在研討會上共同發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護”倡議活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宋玉榮表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也始終密切關注未成年人成長話題,并充分發揮人才和組織優勢,借助科技手段幫助解決未成年人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丁玫表示半月談將繼續聚焦未成年人相關議題,引發多方關注達到共同施策。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希望未來進一步加強和半月談、中國科協等官方機構的合作,持續通過創新策略與措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貢獻力量,履行好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會的共同議題

正如與會嘉賓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文化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央網信辦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首席專家張洪生所言,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與未成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復雜的社會問題在未成年身上的投射,社會環境的命題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某一方,而應該形成多方的協力。團中央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專家許建農呼吁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和未成年自身在網絡保護上形成五位一體的格局。

團中央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專家 許建農

學校是心理教育的主陣地。然而,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校的心理教師還缺乏專業的心理培訓,專職的心理教師的數量仍然較少。因此,心理專家許建農建議從師范生開始,加強心理專業知識的教育,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心理培訓,多角度、全方位為在校中小學生提供網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第一課堂。作為家長,一是要盡到監護人的職責,不斷學習家庭教育的原理、方法,營造溫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避免孩子從網絡中尋找家庭中擁有的親密感和歸屬感;二是要以身作則,自身文明、科學、有度地使用網絡,提高網絡媒體素養,自覺地學習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的知識。

社會是落實網絡保護的大環境。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強、喜歡新生事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若此時社會、媒體能夠給予積極正向的引導,以正能量熏陶引導,同時也采取有力的措施,凈化社會環境和網絡空間,就能夠讓家長放心,孩子安心,未成年人和互聯網才能夠和諧相處,同步向上。

互聯網企業是落實網絡保護的生力軍。與會網絡專家張洪生提到,在網絡時代,需要建立數字社會的倫理準則。作為互聯網企業,為未成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應該以是否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為要,使網絡空間成為未成年人健康的有益課堂。心理專家、青少年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等的入駐都能為互聯網平臺成長給予專業的建議。

未成年人是自身發展的主責人。在網絡平臺中,未成年自己也要有意識地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規劃的方法,做自己人生的主責人,擔當起自我成長的責任。

陷入情緒黑洞的年輕人們,正在被來自互聯網的更多溫暖與善意打撈。

“生活明朗,萬物可愛,人間值得,未來可期,我會好的。”

這是一名在B站尋求慰藉的孩子留下的話。真誠祝愿我們的孩子都好好的,希望各界攜手合作,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更溫暖清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