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喬布斯在舊金山莫斯科尼會展中心,向世界展示了劃時代的 iPhone;與此同時,一個(群)默默無聞的人正用 C++ 編寫著兩年后才始發的比特幣。

在此后的十幾年里,喬布斯手中的 iPhone 和它催生的移動互聯生態,將 Web 2.0 帶向頂峰,也讓蘋果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而始終匿名的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開啟了加密貨幣時代,并改變了人類對于互聯網未來的想象。

人們期冀互聯網有一個去中心化的版本,苦 Web 2.0 久矣。在這個階段,用戶獲取信息的能力被極大擴展,但同時 Facebook 等巨頭也各占山頭,利用用戶的隱私數據牟利。

需要強調的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只是 Web 3.0 理念在金融領域中的其中一種試驗。上月,央行等 10 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幣圈,在政策的明確之下,有人趁亂漁利,有人如鳥獸散。

回歸到本質,去中心化,以及對互聯網公正的訴求,才是 Web 3.0 的核心理念。有趣的是,恰好在今年 4 月,加密貨幣總市值達 2.2 萬億美元,正式超過了蘋果公司。

Web 3.0 這個理念,仍在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革新者的推動下繼續發展、深化,持續涌現出像加密插件 Mask Network 和去中心化寫作平臺 Mirror.xyz 等創新產品。這些創新嘗試都指向,在幣圈亂象之后,對 Web 3.0 的實踐回歸了。

另一邊,加密風投領域最近也頗為活躍。今年 6 月,知名風投 a16z 宣布旗下第三只加密風險基金成立,規模達 22 億美元,從 DeFi(去中心化金融)到比特幣應用,再到 Web 3.0,涉獵范圍廣泛。

革新者涌現,資本追逐,他們催生的 Web 3.0 到底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人們如此急切呼喚 Web 3.0,反映了舊互聯網的什么弊病?

01

Web 3.0 是怎么來的?

在討論 Web 3.0 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之前的版本。a16z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指出,Web 1.0 大概的時間跨度在 1990 年到 2005 年。最開始,這個計算機互聯協議只有工程師能夠操作,直到網景公司在 1994 年推出第一個瀏覽器,更多普通人才得以參與到互聯網之中。

但在 Web 1.0 時期,普通人幾乎沒有能力在互聯網上創造資產或內容。一個個承載資產和內容的獨立網頁,幾乎都需要專業人才能實現。因此,這個時代可以被理解為一個類似于傳統媒體的網絡結構:只有少數節點能夠發聲,多數人只是看客。

新千禧年后,隨著個人主頁的標準化與流程化,互聯網演化成了 Web 2.0,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社交網絡。以 Facebook、Twitter 等為代表的產品,以一種低成本、流程化的方式,幫個人搭建表達渠道,人們也借此連接了起來。與此同時,以 iPhone 為代表的智能設備的引入,進一步降低了表達和連接的成本。

Web 2.0 完全是效率導向的,它消減了信息傳遞的摩擦,打破了信息傳播對于時空的依賴,發現一個個用戶乃至社會的痛點并切實解決。然而,這種對效率極致化的追求,催生出了一個個集權中心。

毋庸置疑,由一個全知全能,可以照顧到所有參與者,并可持續的單一節點進行所有決策,效率最高。然而在 Web 2.0 的體系中,用戶作為一種資源,被不同的項目搶奪、競爭,以便后者形成數據壟斷。

現在,用戶內容都被托管在科技巨頭的服務器上,雖然內容本身比互聯網早期更多元,但對這些內容的托管和分發卻也空前集中。在移動互聯時代,用戶被一個個從體驗到中臺,再從中臺到數據庫的垂直體系綁架,成為籠中之鳥。數據成為更加封閉的資產。

但服務所有人的巨頭也可能會「宕機」,2023 年,亞馬遜 AWS 的一個故障讓美國數百家網站,包括 Slack 和 Quora 服務癱瘓。除此,科技巨頭也會審查言論,一個發聲者被他們屏蔽,用戶通常是無法回溯的。

同時,這種對數據的壟斷也極度壓迫了創新。不管市場出現了怎樣的體驗和產品創新,數據寡頭總是能「大魚吃小魚」,迅速帶著它的數據子民重新壟斷市場,長期來看,寡頭壓制了創造性產品的持續性誕生。試想一下,近年來,用戶們在手機上是不是裝的都是巨頭產品,幾乎看不到小公司產品?

那么,如何替代這個系統的中心?「比特幣」這個作為 Web 3.0 先驅的偉大發明,給出了一種解法。

單從效率來看,比特幣是一種效率極差的金融結算系統:它每一秒能夠處理的交易數基本很難超過 5 筆,而且處理每一筆交易所消耗能源是遠高于任何中心化結算方式的。這是它的技術結構本身決定的:每一筆交易都必須對所有節點進行廣播。但與此同時,它實現了一種以往都沒有辦法在虛擬世界實現的東西:權力中心的消失。

限制「中心」是比特幣最大的開創性,而這種大規模減少系統效率,來獲得幾乎為零的信任摩擦,也成了后續其他的 Web 3.0 項目的重要核心之一。

再舉一個例子,BT 下載這種點對點下載模式也很好地體現了 Web 3.0 的思想。觀眾看流媒體就是直接看巨頭服務器上內容,他們生產什么內容,觀眾就只能看什么,某種程度上,在互聯網上的體驗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巨頭的議程所塑造的。BT 下載則是直接取消了「中心」,將直接從網絡中的其他計算機下載文件。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連接到 100 臺不同的對等計算機,每臺計算機都會向你發送數據。即使有幾臺下線了,你仍然能夠從其他在線的對等機上下載數據。

在這種點對點的模式下,訪問網站的人越多,服務新用戶的能力就越大,減少了對少數中心化玩家的依賴。總的來說,Web 3.0 改變了當前中心化網絡造成的權力不平衡,并將信息發布的權力重新交到個人手中。

02

互聯網呼喚公正,

革新者開始實踐

自 2009 年比特幣上線,它啟發了人們對于其他貨幣與金融衍生服務,甚至是金融領域以外,對公正的呼喚。比如,Facebook 對于數據的濫用,Twitter 對于特定內容封禁等事件,一次次讓人們深刻意識到,需要公正的不只有金融。

2023 年,在以太坊白皮書發布伊始,Vitalik 就預言了金融之外一個更加公正的互聯網存在的可能性。

以太坊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以太坊是一個為去中心化應用程序而生的全球開源平臺。在以太坊上,你可以通過編寫代碼管理數字資產、運行程序,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不受地域限制。」用 Vitalik 的話說:以太坊是一個去中心化、絕對平等,充滿效率和信任的世界。

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視覺中國

Web 3.0 的革命者們從先前金融革命的階段性勝利中,找到了建立更好的互聯網的三個核心要義:

? 開源:用戶應該知悉是什么樣的代碼在與之交互,數據又是如何被獲取和使用的。

? 分布式控制:整個系統的控制權不應該在一個單點或是一個單點群之上,而應該是去中心化或是分布式的。

? 民主化決策:一個系統的進化方向,整個系統的參與者都要有一定話語權。其中,創建者不應擁有全部權力,權力應該隨著系統的發展而逐漸減小。

在隨后的探索中,我們見到了各路的革新者們用不同方式試圖改造互聯網。

比如,Vitalik 實踐的以太坊,就是從底層基礎上去改造。也有革新者試圖在已有的社交媒體的基礎上,去搭建聯通 Web 2.0 和 Web 3.0 的橋梁。

從 UIUC 輟學的 Suji Yan 帶領著團隊開發出了一款象征著「渲染自由」的加密插件 Mask Network。安裝了這款插件后,用戶就能對自己在 Facebook、Twitter 等平臺發送的信息進行亂碼加密,用戶指定可以看到的用戶將會得到解密私鑰,倡導用戶奪回自己的數據資產。用戶想怎么呈現他的信息,就怎么呈現,這就是「渲染自由」。

Mask Network 的 logo 創意似乎來自「笑面男」。「笑面男」是《攻殼機動隊》里的虛構角色,是一名黑客,能夠實時地在所有電子視象訊號中以笑面標志摭蓋其臉部以隱瞞自己的身份|Mask Network

軟件工程師 Cameron Hejazi 則見到了資產化已有社交媒體內容的可能性,他所領導的 Cent 幫助用戶將已經發布在不同社交網絡中的內容 NFT 化,獲得基于 Web 3.0 的收益。其中,推特的創始人 Jack Dorsey 使用 Cent 將他在推特上發出的第一條內容賣出,以 NFT 的形式,賣出了 290 萬美金。

連續創業者 Julien Genestoux 專注在去中心化訂閱與會員制度,他所創辦的 Unlock Protocol 能夠幫助用戶通過任何已有的社交媒體來展開一個不被平臺抽成、完全基于密碼學的會員訂閱。訂閱者通過付出虛擬貨幣來獲得解密的鑰匙,而沒有訂閱的普通用戶則只能讀到亂碼。

而筆者所建立的 RSS3 作為一個支持泛信息網絡的協議,幫助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網絡中的不同信息形成可被訂閱與控制的信息流,并作為形成未來新社交網絡的基礎設施,幫助著新一代創業者與開發者更好地與以往的巨頭競爭。

單純的去中心化并不具備用戶價值,新一代 Web 3.0 項目在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加持下,正在切實的用產品為一個個用戶提供著 Web 2.0 產品不能提供的價值。

03

要突破什么阻礙,

才能建立 Web 3.0?

與金融類服務不同,社交、內容、游戲等類別對于技術棧去中心化程度的要求相對較低,而對體驗、性能與功能要求較高。這兩種差別,也讓 Web 3.0 的實現方式被分成了兩個陣營——「純種」和「混血」。

「純種」陣營,也就是去中心化原教旨陣營。這個陣營主張項目的每一部分都應該僅使用去中心化技術,保證系統絕對公正。同時,這類項目幾乎不會使用已有的 Web 2.0 中已有的內容和用戶檔案。比如 BitClout(DeSo)就是從零開始,建立一條「專為社交網絡服務」的區塊鏈;Permacast 基于 Arweave 搭建了一個不會被審查的永續播客平臺,完全存在于鏈上。

而「混血」陣營則主張新互聯網要建立在舊互聯網之上,借助已有的技術、數據或基礎設施,取其所長,為新的互聯網服務。這類項目多多少少會有中心化的成分,不管是使用中心化的服務器,與中心化的網絡合作,或是建立在中心化網絡之上。他們認為只有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才可能完成革命。

比如,最近火爆 Web 3.0 圈的寫作平臺 Mirror.xyz 就是一例。

「為了能夠有一個足夠好的讀寫體驗,我們決定建立一個(中心化的)后端 API。作為一個網關,它可以幫助我們在把文章發布到 Arweave 之前進行簽名驗證,或是讓我們能夠替用戶們支付 Arweave 的發布費用,并對文章條目進行緩存來獲得極快的響應時間。這(引入一定的中心化后端)使得我們能夠擁有世界一流的寫作和閱讀體驗,同時還能實現我們所有的內容去中心化的目標。」Mirror.xyz 的開發團隊寫道。

「純種」陣營會認為對方的理念不夠堅定徹底,反過來,「混血」陣營認為對方的理念不夠務實可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將會看到這兩者,用兩種不同的革命邏輯,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前者的項目會更多地受到虛擬貨幣市場波動的影響,有著更高的準入門檻,并很難提供與 Web 2.0 時期成熟應用相媲美的體驗,但它的徹底化更容易獲得高端核心用戶的信任。而后者的項目雖然更能在提供的服務上兼顧兩個時代的優勢,但其不徹底性也會讓一部分用戶質疑其可靠性。

但不管是哪一種革命方式,Web 3.0 的項目都有著其鮮明的開放與「模塊化」的特點。比如上文中提到的 Mirror.xyz,它作為一個創作平臺,不但沒有設置關注、點贊、評論等基礎功能,它甚至不會為多數用戶生成一個文章目錄頁面。放在 Web 2.0 時代,這幾乎會被認為是一個「殘疾」產品。而其團隊則表示在項目已經處理了內容的生產、展示的情況下,分發由其它協議與網絡去完成是更符合 Web 3.0 精神的,如目前與 RSS3 適配的索引、搜索、互動與關系鏈。

Web 3.0 的變革不僅僅只發生在國外,國內很可能也會發生相似的變化。雖然絕對的去中心化很難實現,但作為開始,一個能夠讓數據互通的標準或協議,將可以大規模限制巨頭們的壟斷。

當數據優勢不再,用戶將看到有很多個微信、美團、微博與抖音,它們使用著同樣的數據為用戶提供服務。而用戶這邊,可以隨意選擇使用哪一個應用接入服務,應用們則是全靠體驗,而非數據壟斷來贏得競爭。這樣一來,巨頭們仍然保持他們的合理優勢,創新的個體也不會被壓制。

「過去很多人說解放數據主權,但是沒有一個項目能夠把舊世界和新世界連在一起,互聯網巨頭不會把自己升級。」Suji Yan 表示,「互聯網早期有很多美好的夢想,比如說跨境支付、三權隱私、線上治理、永久存儲、開放金融、數據屬于個人,但是由于各國跟一些商業組織基于自己目的阻撓成為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把現在這個階段叫做 Web 2.0,將突破阻撓和限制的下一階段稱作 Web 3.0。」

知名開源作者 DIYgod 多年來一直在做去中心化信息分發相關的工作,他之前開發了名為「RSSHub」的開源項目。有意思的是,他在做這個工具的時候,并不知道什么是 Web 3.0,也不知道這就是去中心化的工具。他只是從自己的個人需求出發。

「我想關注一個人,他在微博上,也在豆瓣上,很麻煩,所以就搞了這么一個東西,讓所有這些都變成 RSS 格式,然后,我就能直接訂閱」。RSSHub 這個去中心化的公開數據流,把以前被大巨頭綁定的地數據拿出來,變成一個公開的、隨時隨地可以去訪問的數據流。此前即刻用爬蟲追蹤某個具體的信息源,就是用了這個技術。而他也后續帶著這種理念開發了 RSS3 的核心模塊。

在 Web 3.0 這個概念出現之前,人們已經在做相關的實踐了。透明和公正從互聯網被發明開始,就是最終的目標。我們在途中走了彎路,現在是時候重回正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