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氣候中心官員宣布了一個重要消息:自今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

“涼爽”和“溫暖”僅與平均情況相比,“冷冬季”不同,并且有嚴格標準。

來自數千公里外的極地冷氣團直接給中國北部帶來了北極版寒潮體驗。

今年2月下旬,在強大的暖氣團和晴天輻射的影響下,我國西北東部,華北,黃淮,江淮等地的溫度迅速上升。其中近500個國家級站打破了二月的歷史最高氣溫記錄。

盡管去年冬天每個過程都看過溫度波動很大,但平均而言其異常氣溫波動被“平息”甚至變成溫暖的冬季一樣,因此您認為與其關注氣象概念的寒冷冬季或暖冬相比,普通公眾需要更加注意極端事件。

3月,北方遭遇了3次大范圍的沙塵天氣。其中兩次是強沙塵暴過程,北京遇到近10年來最強的沙塵暴。

9-10月,剛剛過去的罕見秋老虎給我們帶來了“歷史上最熱的國慶假期”。

接下來的4至7天日照將以晴朗天氣為主,未來4到7天的日照天氣主要為晴好。

雨雪過程范圍大,強度強,初度降雪。

冷空氣活動頻繁,溫度偏冷并不等于冬季寒冷。

在大多數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全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強。鑒于2023-2023年秋冬季節拉尼娜事件,明年將是“雙拉尼娜年”。

寒冷是指平均水平低或高溫度,但冷冬有嚴格確定標準。

中高緯度積雪和北極海冰變化將增加冬天不確定性。通過分析1951年以來發生的15次拉尼娜事件,我國10個拉尼娜年的冬季溫度較低,5個拉尼娜的冬天氣溫較高。

盡管上個冬天出現了四場大冷浪,但一月初的寒潮使許多氣象觀測站的最低溫度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

預測顯示,除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的低溫度外,明年12月,全國其他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均接近正常或更高。我國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可能比正常的一年或同期低,并且很有可能發生階段性極端強降溫事件。

專家提醒,今年冬天我國的冷空氣相對較強,特別是北部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降溫和大雪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