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品牌做抖音這件事。

經常聽到這兩種聲音:品牌嫌白牌low,白牌鄙視品牌賺不了錢鯊bee。

目前在我主觀概念里,品牌和白牌的邊界到底在哪?其實很難一刀切區分,倘若沒有標準的話,那我自己就簡單粗暴理解為:在各個新舊媒體渠道,有為品牌曝光和產品種草這件事有投放預算的就排除掉是白牌。

因為白牌都是更傾向直接賣貨成交轉化,更在意短期收益。而品牌,出發點是希望有沉淀有積累品牌資產的,至于能否做到咱另當別論。能做到且做得好的叫名牌,做不到就叫牌子吧。

跟很多在抖音不同生態位的朋友聊了一圈后,大家都不約而同對品牌在抖音有一個認知。放到最后說。

先聊聊品牌護城河這件事。

如果品牌的產品沒有核心的技術壁壘,沒有超級渠道的滲透,沒有極致的成本優勢,甚至,連預算也是捉襟見肘......

除非我跑得比對手早一點,搶占了短期的時間窗口,賺到先發優勢。但拉長時間軸來看,我憑什么在抖音立足?

以上三個選項,分別就是傳統的4P營銷理論里的:

Product產品、Place渠道、Price價格

分別對應在抖音就是產品有沒有核心技術壁壘,防止競爭到最終打價格戰;

渠道之于抖音上就是流量通道,包括但不僅限于自營賬號、上頭部達人的直播間、中腰部達人矩陣、商城等;

Price價格最終是成本優勢,通常是與規模和體量相對應,同樣品質我的成本更低。

如果說,以上三個P都難以短時間來改進,那么剩下的這個P就是最好的希望,也是努努力夠得著的。

Promotion推廣,推廣有個前提是,你的產品起碼不是垃圾,大部分品牌都死在復購和口碑。獲客成本如此之高的今天,產品力是1,撬動推廣的無數個0。

在抖音上,最好的推廣就是內容營銷。內容包含自己制作和他人制作。自己制作的即你品牌賬號的短視頻內容。當然,你有預算或者毛利扛得住,也可以直接上付費流量,但這時候大部分品牌的直播間承接能力是很弱的。

對于自營賬號的內容制作,前期可以很笨拙,去抄去模仿同行,但抄不是目的,而是鍛煉網感的過程,訓練團隊的過程,經驗累積的過程。

哪怕是從小白開始,掌握到大方向正確的方法論去拍短視頻,3個月下來也能有形成內部的工作SOP了。

我認為這是內容營銷的溫飽線

決定下限

內容生產效率(工業化+SOP化)

決定上限

創意+內容生產效率

最后,說到大家不約而同對品牌在抖音的一個認知:

可預見一年時間內,品牌在抖音的整體盈虧都是打不正的,也就是整體都是虧錢,若非全渠道戰略性虧損策略,則要依賴別的渠道盈利。也就是說從A0、A1、A2、A3、A4在抖音都是虧錢,在別的渠道承接A5,也就是獲客及首單在抖音,復購在別處(天貓/私域/線下等渠道承接外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