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的前提是什么?怎么樣做引流才是最好的?
浮躁的社會,流量是一劑萬能良藥,各行各業都為之瘋狂,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但更多的是失意者。對口腔醫療機構來說,流量或許更是一味毒藥。
人體這個器官是天底下最復雜之物。口頜器官也是自成一體,窮盡醫者一生都不能徹底弄明白的人類難題。牙病治療的過程是一個包括溝通檢查、診斷、制定治療方案、實施治療方案、判斷預期療效、復診等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中也有反復,所以一個患者的診治是復雜并且需要時間的,一位醫生單位時間內所看的病人是有限的,一家醫療機構也有其病人收治的上限,超過這個限度,要么治療會出問題,要么體驗會很差。從這個角度分析,超過醫療機構接待能力的病人流量是無效的流量,而且將極大地消耗醫療機構的經營能力,影響正常的醫療服務工作。
醫療需求的產生不是外界引導產生的,而是由于人的生理或心理發生疾患(有時是自我感覺,有時是明顯的身體器官損害)以及希望得到身心保健而產生的一種醫療需求行為。
事實上,許多醫療需求行為并不是就醫顧客自身情愿的,但一旦感到身體不舒服,從健康的角度出發,人們就容易產生醫療服務的需求心理的。
所以醫療需求是恒定成在的,其整個需求市場的大小受個體基因、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所影響,并不受醫療機構的行為影響的。真正需要研究的,是醫療需求流向何處的問題,但又不是簡單地“引流”。
流量是需要一個池子來裝的,對醫療機構來說,這個池子就是(口腔)醫療服務最大容量。在筆者的理解中,這個容量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礎醫療服務的容量。這是一種相對不變的容量受固定設備的限制,是最容量解決的,可以通過增加資金解決
第二部分是治療疾病的處置能力的容量。這是一種相對可變,可以成長的容量。核心是醫、護技的能力,是執業醫生、護士、技師個人能力,這與醫、護、技培養成長周期相關,是一種準入職業,不是輕易并容易獲得的。
第三條是全程整體醫療服務的容量。這也是一種相對可變,可以成長的容量。是醫療機構的包括后勤團隊協作的能力、運營的能力,是一種機構成立始才能夠訓練打造的能力,是需要時間來完善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