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浪潮品牌如何快速發展也創新?給消費者這樣做準沒錯了?
國貨浪潮品牌如何快速發展也創新?給消費者這樣做準沒錯了?忽如一夜春風來,消費者從過去青睞外資品牌轉向熱衷國貨。
事實上,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和奮斗,眾多有識之士不懈求索,無數企業家畢生實踐。它,承載了幾代人的夢想。
“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新的創業。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橋,讓大家踩著我的身軀走過,齊心合力把中國轎車造出來,實現我們幾代汽車人的轎車夢!”這是中國汽車奠基人饒斌在1987年紀念解放卡車誕生30周年大會上的深情表達。
只有了解過去所發生的歷史,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今天的“國潮”現象。
這里我們所談的“新國貨”,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炒作,而是中國企業未來的生存方式。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大國博弈此消彼長。尤其,在疫情肆虐下的全球經濟不堪入目,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受阻,商品流通也放慢腳步,中國品牌走向國際的道路多了很多障礙。反觀國內,由于技術的進步、營銷的進步以及企業責任感的進步,國際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差距不斷縮小,尤其近幾年不少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的丑態百出,讓消費者也意識到“洋貨不過如此,國貨也不錯”。 這是一次國民意識的覺醒,也是一次本土企業進步的象征,更是一次新“國貨運動”的開始,我們可以稱之為“第三次國貨浪潮”。
回顧歷史,三次國貨浪潮意義非凡也許大家不知道,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已經發生過三次國貨浪潮,即便相互間隔的時間長短不同,但每次浪潮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 第一次國貨浪潮 相比之下,第一次國貨浪潮發生的時間比較早,甚至早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具體時間大約是20世紀初的30年。 當時的舊中國正處在動蕩時期,一邊是封建社會的垂死掙扎,一邊是帝國主義的橫行霸道,政權四分五裂,經濟支離破碎,百姓顛沛流離,全國上下一片狼藉。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孫中山、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大批覺醒者和革命者誕生,帶來一股前所未有的“民族主義”思潮。尤其,梁啟超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的金句至今在耳邊回蕩。 在民族主義思潮的驅動下,中國迎來了第一次國貨浪潮,并誕生了張裕干紅、榮氏實業、鞍山鋼鐵、中國銀行等品牌,并在那烏云密布的環境中堅強成長。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抗日戰爭的爆發,這次國貨浪潮終結了。
第一次國貨浪潮的意義何在?我們認為,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國貨”概念的誕生。也就是說,無論那個時期的企業規模是大是小,發展情況是好是壞,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為它們的努力讓災難中的舊中國擁有了真正的“國貨”。
第二次國貨浪潮 第二次國貨浪潮的具體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85年發生的海爾“砸冰箱”事件。 表面上,當年的海爾只是砸了品質不好的冰箱,以此來警示員工“要有品質意識”。但實際上,砸響了中國第二次國貨浪潮的戰鼓。
那個時期,我們看到太多本土品牌的誕生。海爾、聯想、華為、格力、健力寶、伊利等等一個又一個耳熟能詳的品牌,就像雨后春筍般崛起。 那么,第二次國貨浪潮的驅動因素是什么呢?為什么與第一次國貨浪潮間隔的時間那么長? 這就不得不提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是改革開放的主旋律,鄧小平提出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等思想是這個時期的民眾呼聲。 就是在這樣的呼聲下,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鼓舞了全國人民,引發了罕見的“下海”熱潮。很多有志之士,都放棄自己在行政、事業單位的穩定工作,大膽下海經商,由此引來了中國第二次國貨浪潮。 然而問題是,第二次國貨浪潮為什么來得這么晚?這主要與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歷有關。其實,建國以后,本應該迎來第二次國貨浪潮,但是由于抗美援朝、大旱災、文革等諸多事件影響,全國上下注意力不在經濟上。更重要的是,當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即便有人想創業,卻心有余力不足。這就是第二次國貨浪潮與第一次國貨浪潮間隔時間這么長的原因。 不過,第二次國貨浪潮的歷史意義更加重要,甚至不可替代。因為,它代表著國貨的全面復蘇,也對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立下汗馬功勞。這次浪潮不僅讓世界認識到“中國制造”,也讓世界認識到“中國速度”,讓中國徹底摘掉了“貧困、落后”的帽子。
國貨浪潮品牌如何快速發展也創新?給消費者這樣做準沒錯了?
第三次國貨浪潮 嚴格來說,這次浪潮不是即將開始,而是已經開始,我們現在正處在中國第三次國貨浪潮之中。這次浪潮預計至少延續到2040年。 這次浪潮的驅動因素比較多,諸如:雙創政策、移動互聯網、高端技術等等。然而,我們認為,推動這次浪潮走向高峰的最大因素應該是大國博弈。 美國對中國的各種貿易制裁、疫情期間的各種甩鍋和栽贓,以及無端打壓華為、給臺灣銷售武器、破壞南海和平穩定、擾亂香港、挑撥新疆等諸多無恥行徑,讓國人清晰地認識到:唯獨祖國強大,才能國泰民安。這一大眾意識的覺醒重新點燃了人們的愛國豪情,多數人的消費意向從國際品牌轉向本土品牌,快速掀起了第三次國貨浪潮。 在這次浪潮的推動下,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新品牌,諸如:小米、蔚來、元氣森林、鐘薛高、花西子、三頓半、巴奴、李子柒、小仙燉等等。他們的故事已經傳遍祖國大江南北,不僅給平平無奇的市場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而且也給我們詮釋了“新國貨”的定義。 然而,我們認為,這些品牌的誕生和發展,只是這次浪潮的序曲,好戲還在后頭,未來20年更多優秀的品牌繼續崛起,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那么,這次國貨浪潮的意義,與第二次國貨浪潮有什么不同? 如果說,第二次國貨浪潮是國貨的復蘇,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行業標準,那么,這次國貨浪潮就意味著,國貨廣泛取代洋貨,讓國貨真正與洋貨分庭抗禮。通俗地講,第三次國貨浪潮讓國人意識到:不用到日本買馬桶蓋和電飯鍋。
國貨浪潮品牌如何快速發展也創新?給消費者這樣做準沒錯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