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曾在某T做過一段時間組織發展的老家伙現身說法,我的觀點是,不但會繼續漲下去,而且有強大的底層邏輯支持這個工資漲下去。

首先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有人說他可以給你賺一個億,現在需要你給他五百萬年薪,你愿意嗎?

你不僅愿意,而且馬不停蹄地把錢交到他手上!

我之前一直不懂,為什么大廠總是有很多福利,一天下來,飯能吃四頓,下午茶零食不間斷的,直到我真的進去了,我才知道,你的工作強度遠遠大于你做的東西。

前幾天字節從其他平臺挖人,一個96年的產品經理,96年啥概念,26歲,年薪跳槽后上漲20%,三百多萬一年!但字節會虧嗎?絕對不會。

你很好奇,這是為什么?

其實這是由互聯網行大公司內部的工作環境決定的,

如果你真的進過不少行業,比如傳統行業,金融行業,然后再去互聯網,你會發現互聯網真是一頭怪獸,速度非常駭人,早上有需求,下午就實現,你需要一個插座,十分鐘后就物控就會有反饋,這種精密高效的內部工作機制導致人才在互聯網公司里都是被120%超負荷使用的。

而他創造的價值又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的乘數效應無限放大,因此,對于公司來說,這種高薪酬是非常明智而且有效率的做法。

處于壟斷的那幾家,持續高薪肯定是可以的。

所說的,零邊際成本加上規模效應。一個員工對產品的做出細微的貢獻,乘以這個產品巨大的流量和用戶基數后將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價值。這幾家壟斷性的公司,肯定不介意持續的給高薪。

互聯網跟題主比較的傳統實體工程行業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實體行業做不到零邊際成本,但互聯網行業能做到。(準確來說,是低到接近為零的邊際成本。)一個產品的研發成本是固定的,之后每增加一個用戶的成本就是邊際成本。實體行業,增加用戶就一定需要增加實體商品,那就需要增加實體原材料和增加生產,成本不可能接近于零。互聯網行業,增加一個用戶的成本就是零,等增加用戶數量多起來時,才存在增加服務器甚至是擴建數據中心的問題,但均攤下來每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是零。

如果這個錢這么好賺,為什么不換一批更便宜的人來做呢?為什么要支付這么高的價格養著這么貴的人來做呢?因為互聯網行業贏者通吃的效應太明顯了,所以每一家公司都想要招最好的人,想辦法把自己的產品做成贏家。

拿傳統實體工程來打個比喻:有幾家私企在一條河上各自修橋然后收路費,有的橋路程近一點收費高一些,有的橋繞遠一些但收費低一些,每一座橋都有一定的車流。如果大家都趕時間,都想付費走路程最近的橋,那就把這一座橋堵死了,道路會自動分流去其它的幾座橋。

互聯網產品不存在這個問題,所有車都走一座橋是不會出現堵車的,修這一座橋的私企賺到了所有錢,其它幾座橋都是虧本投資。互聯網產品甚至存在網絡效應,同一個產品用的人越多,每個人從中得到的價值越大。這跟實體橋梁正好相反,好比通過一座橋的車越多,大家的通過速度越快!

基于這樣的邏輯,你是不會找便宜的人去冒險建一座沒人用的橋的,你必須下狠心賭一把建一座最好的橋。你必須要在搶最好的人,來做最好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