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對話來自清華大學的“科技企業的創立與成長”課程。該課程是清華今年秋季發布的首門“全球公開課”,也是世界慕課聯盟2023年秋季學期全球融合式課堂項目課程之一。

據了解,鄧鋒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佳音是“科技企業的創立與成長”的共同設計開發者。前述對話中,漢尼斯和楊斌受邀分享了他們對創新精神和領導力的思考。

創業與領導力

漢尼斯是《要領》的作者,一本“不雞湯,不套路,不理論”的領導力著作。這本書的副標題為“斯坦福校長領導十得”,呼應他40年教職沉淀出的管理心得。

在很多從事或熟悉科技界人士的眼中,漢尼斯的身份則更為多元,比如MIPS科技公司創辦人、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會主席等。

《要領》中文版的推薦者中,鄧鋒是唯一來自中國投資界的推薦人。他在開篇中寫道,“約翰·漢尼斯被稱為‘硅谷教父’,無論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是大神一樣的存在。”

漢尼斯在書中將“謙遜”放在要領之首。他在對話中還說,領導者就是服務者,要為所在的社區服務、為組織里的個人服務,“無論在公司還是在大學都是如此。”

今年適逢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作為清華校友的鄧鋒在對話中就清華精神向楊斌提問。

“創業有很長的路要走,創業者要持續激勵公司的創新。作為創始人的謙遜、來自團隊成員的信任和整個團隊的凝聚力都非常重要。”楊斌認為謙遜是很多清華人的特質,也和清華大學“行勝于言”的校風有異曲同工之處。

“受了他人幫助后再去幫助別人,這里有很強的服務意識,即使是做投資我也認為早期投資本質上是服務業,也要感謝清華對我們的培養。”鄧鋒以清華企業家協會“受助、互助、助人”的宗旨舉例分析說,這背后正是清華教育中飲水思源的精神。

大學如何做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是這場對話的另一個話題。

漢尼斯在現場回憶了斯坦福大學前教務長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鼓勵學生創業、推動創業教育的過往,以及歷史超過25年的斯坦福科技創業計劃(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

“大學里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他們有很好的想法、愿意投入到創業中。我們要做的就是當他們去Sand Hill Road(記者注:“沙山路”,硅谷的創投機構聚集地)見投資人的時候、需要聘請程序員的時候,能夠了解當做哪些事,可以站在更具優勢的起跑位置。”漢尼斯提到創業教育的價值時說。

他認為,無論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都要求創業團隊建立可持續的優勢,這是公司能夠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清華大學近年在創業教育方面也多有投入,如設立“挑戰杯”學生課外科技競賽、建設“創客空間”、“x-lab”和開設“創新力提升證書項目”等。

此外,清華校友也是國內創業領域的活躍群體。其中成立于2005年的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不僅為會員創業和發展提供舞臺,還在為有潛力的新一代清華校友企業家創新創業提供幫助和支持。

楊斌表示,“鐘情創新,而非追求創富。在清華的圈子里,我們仰慕的是創建一個品牌、研發一項技術。”

再談教授創業與投資

近期國內關于教授創業的話題再成熱點,其中既有對VC到高校“搶”教授的現象討論,也有創投人投資科學家創業的過往追憶。

事實上,在斯坦福大學,教授創業、與學生一起創業、教授作天使投資人的情況屢見不鮮。或者說,是一種傳統。

斯坦福鼓勵教授和學生創業的傳統有兩個關鍵點。其一,認識到產業和大學之間的共生關系,比如,教員參與到創業公司或做創業顧問對公司和大學都是有益的。其二,不僅提供空間讓老師參與到創業中,還創造條件讓他們再回到高校分享經驗。

漢尼斯分享說:“當他們再回到教學崗位,無論是在工程領域、企業家精神還是技術理解方面,都是更好的老師。我們還有很多教員在創業中獲得不錯的財務回報,成為了(支持學生創業的)天使投資人。”

受客觀現實所限,國內教授作天使投資人的情況并不多見。但在清華的校友圈中,一大批校友已成為創投行業的領航者。

此前曾有媒體統計過中國VC行業的清華系投資人,他們包括源政投資楊向陽、青松基金劉曉松、北極光創投鄧鋒、高榕資本張震、紅杉中國周逵、IDG資本牛奎光、源碼資本曹毅、源渡創投黃豎、高成資本洪婧、以及清控銀杏和武岳峰資本背后創始人等。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硅谷,還有一支曾名為TEEC Angel Fund(記者注:已更名為“TSVC清谷資本”)的投資基金,最初即是由多位在硅谷工作生活的清華校友成立。

談及此,楊斌表示,“教授也許不會(去)做天使投資,但我們的很多校友都是優秀的天使(投資人)。”